2019年头几天,全国2000多名水滴筹志愿者发起“111小善日公益活动”,他们用实际行动给这个冬日增添温暖,诠释“汇小善,成大爱”的公益理念。他们用“随手做公益”的“小善日”活动,迎接新年的到来。

水滴筹志愿者希望,用“随手做公益是一种生活方式”来宣传助人的美德,让更多人知道,公益活动并不局限于规模,任何一件小小的随手善事,都是公益。

暖冬行动 水滴筹志愿者让服务暖人心

志愿服务活动不是一次的热心、一时的热闹,只有以制度化的组织、规范化的管理、科学化的运作护航,才能行稳致远。

近日,水滴筹志愿队与公益组织一起组成了111支“小善队伍”,2000多名来自111个城市的水滴筹志愿者,在过去的11天的时间里,进行了300多场公益活动。

沧州、上饶、蚌埠、合肥、宿州、滨州、漯河、昌吉、介休、高安、宜春、安阳、成都、济宁、昆明等多个城市;中国政法大学、新乡学院、云南财经大学、吉林建筑学院城建学院、吉林动画学院等26所院校的水滴筹志愿者,利用业余时间,付出时间、精力和爱心,他们没有一分钱的报酬,但乐在其中。

他们在社区清理小广告;为户外工作人员送去免费的热餐;在各个车站为旅客购票、安检、提重物、指路;帮助环卫工人清扫街道;为残疾困难家庭做午餐;探望孤寡老人,为他们表演节目;探望特殊儿童学校,为孩子们送去新年礼物……

大清早,长途汽车站,水滴筹志愿者让安检人员休息,接下了安检的工作。

街道死角,水滴筹志愿者将地面垃圾清理干净,把花丛里的隐藏垃圾捡起。

街头墙面的小广告,水滴志愿者拿着铲子,从早上铲到天黑,才清理干净。

一场大雪后,气温降到零下20摄氏度,水滴筹志愿者拿上铁锹和扫把清理积雪,保障道路的通行。

冬至过后,水滴筹志愿者去集市买菜,做了一大桌子菜,让户外工作者在工作后吃上一顿热乎乎的饭菜。

冬日的凌晨,水滴筹志愿者帮助环卫工人户外清扫和捡垃圾,为他们做一顿热腾腾的热粥。

一位水滴筹志愿者活动结束后写下一段文字:“每天要保持微笑,传递正能量,对生活充满信心,给予陌生人微笑也是一种无形的公益。即使自己刚刚经历挫折,也会勇敢面对,没有打不倒的敌人。”

水滴筹志愿者的活动得到电视台、媒体和自媒体等媒体的跟踪报道,现场很多人被他们的行为感动,现场加入到水滴筹志愿者的队伍里。

在西方,志愿服务起源宗教性的慈善行为。二战后,西方的志愿服务工作进一步规范化,并扩大成为一种由政府或私人社团所举办的广泛性的社会服务工作,变得制度化和专业化。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这次地震救灾中出现了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志愿者。

据新华社当时的报道,在汶川地震后40天内,有超过130万人次的中外志愿者在灾区工作。 根据2009年共青团四川省委的不完全统计:汶川地震抗震救灾期间,四川团省委累计接受志愿者报名118万余人,有组织派遣志愿者18万余人,开展志愿者服务达178万人次。以上数字,不包括民间自发组织的志愿者、不包括无偿献血的志愿者。

有人推测,全国在汶川大地震中以各种形式提供过志愿服务的志愿者超过了1000万人。直到灾后一年,四川灾区仍有超过5万名志愿者在服务。

2008年被称为中国“志愿者元年”。 志愿者显示了民间力量的巨大,他们年龄身份各异,却因共同的作为和精神贡献。

回望过去,一张张鲜活的志愿者面孔犹在眼前。有的就此发迹成为名流,有的兜兜转转,有的折戟沉沙,有的身败名裂。更多的人回归平凡生活,很少提起往事。

其实一腔热情之下,很多当年的志愿者们难以持续。很多志愿者们有感于缺少经验和技术,努力推广急救训练。他们意识到,志愿者还需要管理能力、领导力,单打独斗更是不行的。

十一年后,有人疑惑,当年的志愿者都去哪里了?

水滴筹志愿者给出了完美诠释,他们的热情如冰川下的火山永远不灭,他们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运行管理机制, 经过专业培训后让服务更有智慧。

大病患者的床榻前、偏远山区的课堂上、逢年过节时的敬老院……都有水滴筹志愿者活跃的身影。他们是这个寒冷冬日里的一抹暖阳。

公益并不是一个人做了很多,而是很多人都做了一点点。水滴公司创始人兼CEO沈鹏解读,“111”三个数字就像三个排在一起的小人儿,希望水滴公司在未来有更多的伙伴加入,让数字排的更长、更远。

不求回报 志愿者都是平民英雄

全国400余座城市,17000多名水滴筹志愿者,风里来雨里去,给社会送去一份来自水滴筹的温暖。

2019年第一天,沧州水滴筹志愿队一行沿街清理小广告,捡拾垃圾。帮助购物后的老人们运输白菜装进电瓶车。

1月6日,哈尔滨水滴筹志愿队给环卫工人送去厚厚的手套和热贴,东西虽然不多,却代表他们的一片心意,让他们在寒冷的户外多一点温暖。

1月8日,上饶水滴筹志愿者在收到的一份感谢信中看到,“今天我们感受到了来自上饶万年水滴筹志愿者的深情关爱,他们为我们端上了一碗碗亲手烹制的水饺,滚烫的鲜鸡蛋……让我们在冬日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感谢你们!”

1月9日,德州禹城水滴筹志愿者来到敬老院,为老人们带去慰问礼品,并为老人们提供了理发护理服务,祝福老人过一个安康祥和的新年。

……

公益与不解相伴,被嫌弃是常有的事。

1月9日,滨州水滴筹志愿队开展“寒冬送温暖活动,邀请环卫工人吃午餐”活动。滨州水滴筹志愿者回忆,“一开始,他们以为我们是人贩子。”

初期,一些环卫工人来到公益站后警告志愿队员,“如果不让我们跟家里人打电话,我们就报警”,志愿者为他们做了饭菜,并让队员与环卫工人互动。时间久了,环卫工人与志愿队员没有了芥蒂,互相敞开了心扉。离开时,环卫工人与志愿队合影,有人流下感动的眼泪。

像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大众从不理解不支持公益活动到积极参与都需要千万志愿者用真心去引导。

志愿活动的形式、机制正在不断创新,其中存在一些与志愿精神相背离的乱象。很多人参与公益动机功利化、活动组织形式化、评价体系数量化。这样的行为不仅无法唤起人们的情感共鸣,反而让志愿者的爱心行为出现信任危机。

水滴筹志愿者永远保持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服务初心,坚持志愿工作的志愿性、无偿性、公益性、组织性特征。

白岩松曾说过,社会公共文化中所出现的某些“病灶”,影响志愿服务活动的健康发展。当社会文化能够充分认同志愿精神的价值时,才能真正激发人们的从善之心、为善之举。要宣扬合理的义利观,平衡个人成长需要与社会发展需要,既不过分强调个人的奉献义务,也不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背书,而是让人们信仰“万事莫贵于义”,使人们知道什么才是更高的追求、什么样的价值观和道德观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同和尊敬。

志愿者也是得到者,甚至是更大的得到者,所以志愿者要意识到自己很幸运,自己有能力帮助别人,这不仅能得到愉悦,也能让自己在这个过程中打开心结,这也是一个自我拯救的过程。

归根到底,志愿服务不是一种行动,而是一种需求。参与志愿服务的人,除了有能力有时间外,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内心有需求,更明白“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含义。

《英国的平民英雄:戈登·布朗笔下的志愿者》一书中提到,“这本书里提到的每个人都不会自诩为英雄。他们也不会因自己所做的工作而追求个人荣耀,或者要求额外的奖赏。”

这些故事的主人公是一群默默无闻的普通人,有的人曾是北爱尔兰社区和平运动的领袖;有的是处理曼彻斯特地区帮会犯罪问题的领导者;有的人是议会议员;有的是社会企业家;有的是艺术家,他们把艺术带到了贫困的地区,为无家可归的人表演歌剧;还有那些护理人员、辅导员、体育教练和志愿者们,他们日复一日地默默奉献,从来也不期望得到别人的赞誉和认可。

水滴筹志愿者和他们一样,没做过惊天动地的大事,但在平凡中伟大。他们用自己的方式传播爱,用自己的方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7000名水滴筹志愿者,他们或是我们邻居、或住在相邻街道或同在一个社区,他们都是平民英雄。